武汉大学百余新生稻田里开启劳动思政课
同学们在田间割稻谷。武汉大学生科院供图
本报讯(石蕾 刘振兴 记者 雷宇)新学期伊始,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科相结合,组织150余名新生来到杂交水稻实验田,接受首堂劳动教育思政课的洗礼。
10月25日,在位于武汉郊区的水稻试验田基地,一场火热的劳动思政课拉开了帷幕。上午9点左右,150余名新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每10名同学组成1个小组,4人割稻,3人搬运,3人打谷,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在杂交水稻实验田,同学们穿着胶鞋,戴着手套,手持镰刀,双手紧握稻秆卖力地打谷,全然不顾额头上的汗水。还有同学穿梭在田间,将割下的新稻搬到打谷场,将打完的稻秆抱到马路边。
结束一上午的田间劳作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朱峰把午饭吃得干干净净,他觉得端在手里的是整整半天的劳动成果。这名从小生活在城里的男生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一古训铭记在心。
胳膊都酸了,稻谷却纹丝不动,这让何紫铨同学一度想放弃,然而咬牙坚持之后,打下来的稻谷逐渐增多,她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在今后的科研学习中,我也要多坚持”。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还围绕水稻穗粒数、实粒数、穗长、千粒重等进行水稻品种性状调查。他们或手拿直尺,聚精会神地测量穗长;或伏首皱眉,小心翼翼地细数稻粒。
劳动之余,思政课也开到了田间地头。
“朱英国院士终其一生都在为水稻研究而奋斗努力。”曾跟随朱院士从事水稻研究多年的教授胡骏给同学们讲起恩师的故事,鼓励同学们不怕吃苦,科研报国。
武汉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黄鑫结合劳动经历向同学们分享在当前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己对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2020级本科生王雅菡感叹“劳动不易”的同时,也体会到科研工作者的艰辛,这个高一便立志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女孩下定决心:“学习刻苦坚韧的精神品质,直面学习、成长中的所有困难。”
这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今年首次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科相结合,开设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并作为不少于32学时的必修课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
“对于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科研相结合的劳动更有意义。”该院党委副书记秦正保说:“在田间地头,把以朱院士为代表的杰出科研人员的奋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能更好地促进大家理解科研报国的含义,树立更远大的人生理想。”
来源:芝麻侃教育
985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受欢迎
来源:郑编辑
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谁是湖北省“高校一哥”
来源:一支五彩水笔
“蓝领”月薪超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关键
来源:光明日报
提高体育美育分值 是否回到应试老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
80后垃圾分类达人8年踏遍百余小区量身“定制”分类方案
来源:北京青年报
关不得、管不好? 校外“小饭桌”治理陷拉锯战
来源:半月谈网
信息太乱,选择太难,焦虑太多……这届家长太难当?
来源:《半月谈》
高校六男生成立自习群全部保研 已获奖学金11.6万元
来源:中国青年网
广西退休教师不舍三名“特殊”学生 重返深山讲台
来源:中国新闻网
直面教师晋升之痛 高校职称评审如何“破”与“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百里挑一还是千里挑一,决定国考难度的是什么?
来源:澎湃新闻
“我要把番茄事业干到底”
来源:人民日报
小学校长的“摔跤”长跑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他们都在操心自己的发际线!年轻人植发真的是刚需吗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缓解“入园难” 减少奋斗青年后顾之忧
来源:中国青年报
98.0%受访者支持学校开展农耕教育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贫困山区女子高中校长反对当全职太太,你如何看待?
来源:广州日报
“不出汗”的体育课该改变了
来源:光明日报
千里求职遭遇“雁过拔毛”!揭秘那些高薪背后的陷阱
来源:中国青年报
预防抑郁年轻化,家庭教育很重要
来源:工人日报
教育部:国家安全教育记录纳入学生档案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凉山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有没有打动你
来源:四川在线
90后小伙缘何沦为电信诈骗“工具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考体育提分”透露啥?专家解读:运动能力受益终生
来源:广州日报
科研助理“扩招”的背后:疫情之下来之不易的10万个岗位
来源:科技日报
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背后:患者每天自问活着的意义
来源:广州日报
三轮车夫被破格录取博士前后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100个职业全国最缺人!快看有没有你想干的
来源:新华网
“中国好人”阚南忠:教育不能落下一个孩子
来源:中国新闻网